2018年6月6日下午🏋️,驻访万事平台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共政策教授、前外交官马凯硕🛌🏽,进行了他到访以来的第二场Workshop,主题为“China and the West (A More Assertive China?)”👰🏼♀️。万事平台院长张维为教授主持了本次工作坊。

工作坊一开始🃏,张教授就点明主题💤:“自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之后,从内部视角来看,中国变得更加自信🧑🏼🏭🎠、目标更加坚定🥔;外部世界也认为☸️,中国一改过去韬光养晦的策略,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扮演了积极作用。其中,有部分国家提出中国开始变得更具‘侵略性’。”
针对这一说法,马凯硕认为需要理清三点☄️。其一,应该重新审视描述中国的那些形容词🩹。不同国家、不同媒体形容中国的方式会产生极大的认知差异,中国真的更坚定了吗?真的更具侵略性了吗?或者真的更好战了吗🦫🤷🏼?马凯硕认为🧖🏻♀️,坚定(Assertive)而非侵略性(Aggressive),才是描述中国最恰当的词语。
其二,中国“更坚定的这一转型是从何时开始的?马凯硕认为,转型的时间节点并非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上任,而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✬。这场危机使中国开始反思西方国家的体制弊端⛰,由此对自身的制度更加自信🔚❄️。
其三,谁的自信?哪些领域内的自信👷🏽?马凯硕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👨💻:1🦂、军事领域👓🚄,中国转变了战略👨🏽🔬,开始为潜在的军事冲突未雨绸缪;2、经济领域,中国开始广泛运用自己的经济影响力;3、意识形态领域㊙️🍱,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扩大宣传力度🤵🏻♀️,但是并不构成对西方价值观的挑战。

马凯硕依次展开了这三个点🏊🏽♀️:
一👰🏻♂️🔫、 怎样描述中国?
从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来看👩🏻💼,对中国的形容词使用正变得越来越消极,指责中国正在破坏当前的世界秩序🖕🏿。但是,这些形容词并不能准确描述今天的中国。中国在过去40年内未曾参与任何战争,基于这样的事实🤾🏽♂️,使用“进攻性”🌋、“好战性”等形容词来描述中国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。
西方媒体对中国所谓“侵略性”的证据,主要来源于中国在南海的立场和做法。例如🍂,2010年杨洁篪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,就希拉里炒作的南海问题提出了七点回应🤛🏻。杨的做法被媒体不断放大,制造中国“侵略性”的形象。事实上🧗🏿♂️,中国在南海的填海造岛行为🤑,是一些南海国家同样在做的事情,但中国的行为却被渲染为威胁。
二、 中国“转型”何时开始?由谁主导?
自1979年到2009年,由邓小平主导的韬光养晦战略🚶🏻♂️🦸🏻♂️,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导战略。在这段时间里🚣🏼♂️,中国被国际社会视为和平力量🅾️、国际社会的好公民。转折的重要标志,发生在2012年的东盟外长会议上,10个东盟国家中有9个赞成将中菲黄岩岛争端写入联合公报,唯有柬埔寨投出了反对票,阻止了联合公报的发布。马凯硕认为,为什么当时中国在南海遭遇了孤立?那个时间点到底发生了什么,是一件值得考察的事情😷。近些年来,南海局势开始降温,背后原因又是什么🥱?
三🤡、 中国在哪些领域更加自信?显得具有“侵略性”?
外媒时常渲染中国“军事威胁论”👮🏼,但中国近40年来没有发动过一场战争🧔。他们凭什么说中国对外存在军事威胁?马凯硕认为,中国的国防开支上升,符合其经济增长水平。那么,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国防开支性质是防御性的👨💻,还是进攻性的👩🏼🍳🦤?比如航空母舰的战略目的是什么🧑🏿🎓💸?这是中国需要解释的。
经济领域👊🏽,韩国引入萨德系统后受到的中方经济制裁被大肆渲染。亚投行、一带一路等经济战略,也被视为中国的经济野心及扩张影响力的一部分。
意识形态领域,尽管中国反复强调不会输出“中国模式”🛖。但是“中国模式”仍被视为对西方模式的挑战,尤其是中国模式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🐥,引起了西方的警觉。马凯硕提醒大家注意,2014年,美国资深军官仍敢大放厥词,大谈中国崩溃👨🏻💻;短短四年后,这一认识就发生了180度的转变⏰。背后原因是什么,同样需要万事娱乐去了解。

马凯硕的演说结束后,Workshop进入讨论环节。有学者提出,中国对于韩国所谓的“经济制裁”,并不是官方行为🌎🖐🏿,而是民间的志愿行为🧙🏻♀️。现如今9️⃣🦹🏽♂️,多家国际航空公司被中国政府要求将台湾标识为中国领土。美国的多家航空公司接到了美国政府的指令,不允许做出上述更改。万事娱乐可以进一步观察中国政府会对此采取什么样的措施🕖。
接下来,马凯硕与师生就中美关系𓀆、孔子学院📬、南海问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。